日期
诗文库
窦偫 唐 · 褚藏言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一
府君讳偫
字丹列
家世所传。
载于首序。
府君由弱冠不乐进士之科。
便于著书。
耕垦坟籍。
既孤。
以蔬素自适。
著书于毗陵之西偏。
给长兄之俸。
而与诸季安于膝下者十稔。
洎再罹内艰。
殆尽而复前者数四。
厥后郡守给事中京兆韦公夏卿知公。
以为江左文雅。
无出其右。
贞元十年诏徵天下隐居丘园不求闻达之士。
韦公遂荐焉。
桂山处士刘明素同表。
公之言云。
受天清气。
与道逍遥。
时人以为孔北海祢衡之文。
不之过也。
其时天下慰荐九人。
公独不除授。
其后韦公移牧吴郡
又以公所著记名臣疏三十四卷进入。
皆寝而不报。
人皆异之。
公自以为通塞系于命。
静而俟之。
厥后韦公入为天官侍郎
京兆命。
中谢之日。
德宗与之绪言。
韦进曰。
臣忝居达官。
而窃负其位。
上曰。
卿有何负。
奏曰。
臣守毗陵日。
处士窦偫
于时独蒙不录。
后臣在苏州
又进窦偫所著名臣疏。
又蒙不答。
臣以为以人而废。
在臣则当然。
则屈。
上乃惊曰。
卿之知人。
固无疑。
卒不问者。
宰执之失也。
便宣即令召对。
贞元十八年也。
公即日起于衡泌。
白衣召见。
上谓公曰。
夏卿知卿。
卿有何蕴蓄。
得以尽言。
公从容对曰。
臣无蕴蓄。
第读书俟时。
夫蕴蓄者。
迹在近班。
进有所不纳。
谏有所不听。
臣即蕴蓄。
如臣处于草茅。
但仰元化而已。
实无蕴蓄。
上甚奇其对。
便宣令付中书
即除谏官
释褐授右拾遗
居无何。
秘监张公荐和蕃。
请公为判官
因改侍御史
其后有故不行。
请复本列。
上不许。
遂守侍御史
俄兼领杂务。
德宗晏驾。
膳部员外郎侍御史知杂事
出为唐州刺史
司空于公镇汉南
奏公为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中丞
加金紫。
居无何。
吏部郎中
御史中丞
以举职太过。
出为黔州观察使
后以十洞扰乱。
准诏用兵剪伐。
事平。
公坐贬开州刺史
亦既周岁。
容管经略使
宪宗以公守官无隐。
思欲大用。
因急诏追入。
中途遘疾。
终于衡州旅馆。
享年五十。
左散骑常侍
公有子曰谦馀审馀。
偕孝敬相率。
审馀应进士
公天授和粹。
亮直孤峻。
著书俟用。
隐于衡泌。
未尝以名利枉其所守。
时论以公有公辅之望。
卒无所伸。
文集散落。
未暇编录。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黄老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敕天下如不通黄老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白银像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立遣使上进。
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著白衣。垂素发。
戴金冠。现于襄武县
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
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
并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
戴金冠。乘朱騣白马。
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
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大悦。
乾封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
后庆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与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
藏一匮灵符在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
洞照天地。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呼之声。
震动京邑令置宝符灵昌殿。
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
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梦混元谓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元裕于城西南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昭应封山神为元德公
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亲自制。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制碑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记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
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亲礼谒。
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白卫岭
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于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虽高。
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
冠九凤之冠。坐方席。
垂宝盖。凭玉几。
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著绛衣秉圭。
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
仍颁示于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具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
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
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于二树间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
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出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房宗室李特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
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表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
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以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俞之十五日
李特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
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
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
地藏塔化城寺东,唐僧地藏贞元十年趺化,年九十九。檀信为建塔于台南,三年塔成。将迁举,颜状如初,骨节有金锁声,地发光景,因名神光岭) 南宋末 · 陈岩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八十四级山头石,五百馀年地藏坟。
风撼塔铃天半语,众人都向梦中闻。
右补阙翰林学士梁君墓志 唐 · 崔元翰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
右补阙翰林学士皇太子王侍读史馆修撰梁君。
讳肃
字宽中
其先安定人
汉魏已降。
至于隋氏。
世有爵位。
家贵门盛。
刑部尚书邯郸公曰毗。
君之五代祖。
以至于唐朝散大夫右台侍御史赵王行台记室宜春公曰敬。
实公之高祖
朝散大夫右台侍御史曰愕。
君之曾祖。
祖昱。
终于莫州任邱
父逵。
止于司禦率府兵曹参军事。
安卑于燕蓟
避乱于吴越
故其世少衰焉。
君尝为司禦府君灵表。
以表其墓。
自叙其世系甚备。
建中初以文词清丽应制。
太子校书
请告还吴。
相国兰陵萧公荐之。
擢授右拾遗修史
以太夫人羸老。
有沉痼之疾。
辞不应召。
其后淮南节度使吏部尚书京兆公表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管书记之任。
非其所好。
贞元五年监察御史徵还台。
于是备谏诤而侍于大君。
传经术而授于储后。
典文章于近署。
垂劝戒于东观。
授赤绂银印之锡。
闻者荣之。
九年冬十有一月旬有六日
寝疾于万年永康里。
享年四十有一。
诏赠礼部郎中
赙以布帛。
十年春正月二十八日
葬于京师之南小赵村之原。
子徽之宏之。
俱未冠。
尝学文矣。
幼子未名。
小字振振
夫人京兆韦氏。
抱之以缞。
从其輤车。
哀感行旅。
呜呼。
君之寓于江南
年十六而先府君殁。
事祖母以至孝闻。
在羁旅之中。
当离乱之际。
贞固而未尝忘于道。
廉让而未尝亏于义。
年十八。
赵郡李遐叔河南独孤至之始见其文。
称其美。
由是大名彰于海内。
四方之诸侯洎使者之至郡。
更遣招辟而宾礼之。
其升于朝。
无激讦以直已。
无逶迤以曲从。
不争逐以务进。
不比周以为党。
退则澹然而居于一室。
傲遗乎万物。
贯极乎六籍。
旁罗乎百氏。
太史公之实录。
又考老庄道家之言。
皆睹其奥而观其妙。
立德玩词以为文。
其所论载讽咏。
法于春秋。
协于谟训。
大雅之疏达而信。
颂之宽静形焉。
博约而深厚。
优游而广大。
其三占之遗。
有文集三十卷。
为学者之师式。
尝著释氏止观统例。
几乎易之系辞矣。
前后五岁。
职必更于清显。
擢必首于俊造。
殁之日。
位未及于褒赠之典。
然而天子憯怛悼痛。
恩有加焉。
假之以寿。
则将有器使之寄。
柄用之重。
是直屈于短夭而无命。
非不遇也。
执友博陵崔元翰哀之。
乃为铭于墓门。
识其邱陇。
铭曰。
懿文德。
垂典则。
以藻身。
华国
命之短。
哀何极。
放免诸道积欠诏 中唐 · 德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三
朕临御兆人。为之父母。
思厎于道。俾安其生。
然则邦计不可不供。封陲且以集事
而累经水旱。或有流庸。
积成逋悬。寖以凋瘵。
每念于此。惕然疚怀。
中宵以兴。思拯其弊。
将以悯其疾苦。致于康宁。
岂可更扰疲人。尚为徵敛。
宜宏善贷。以惠困穷。
其诸道州府应欠负贞元八年九年十年两税。及榷酒钱。
总五百六十万七千馀贯。在百姓腹内。
一切并免。如巳徵得在官者。
宜令所司具条疏闻奏。呜呼。
天生蒸人。君为司牧。
百姓不足。过实在予。
永思其艰。载用祗畏。
宣示中外。令知朕怀。
大唐中兴间气集序 唐 · 高仲武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八
诗人之所作本诸心。
心有所感而形于言。
言合典谟。
则列于风雅。
暨乎梁昭明
载述已往。
撰集者数家。
榷其风流。
正声最备。
其馀著录。
或未至正焉。
何者。
英华失于浮游。
玉台陷于淫靡。
珠英但纪朝士
丹阳止录吴人
此由曲学专门。
何暇兼包众善。
使夫大雅君子。
所以对卷而长叹也。
唐兴一百七十载。
属方隅叛援。
戎事纷纭。
业文之人。
述作中废。
粤若肃宗先帝以殷忧启圣。
反正中兴。
伏惟皇帝以出震继明。
保安区宇。
国风雅颂。
蔚然复兴。
所谓文明御时。
上以化下者也。
某不揆菲陋。
辄罄謏闻。
博访词林。
采察谣俗。
起自至德元年首。
终于大历末年
作者数千。
选者二十六人。
五言诗一百四十首。
七言诗附之。
列为两卷。
略叙品汇人伦。
命曰中兴间气集。
且夫微言虽绝。
大制犹存。
详略其臧否。
尚可拟议。
古之作者。
因事造端。
敷宏体要。
立义以全其制。
因文以寄其心。
著王政之兴衰。
国风之善否。
岂其苟悦权右。
取媚薄俗哉。
今之所收。
殆革斯弊。
但使体格风雅。
理致清新。
期观者易心。
听者竦耳。
则朝野通载。
格律兼收。
自郐以下。
非所附丽。
凡百君子。
幸详至公。
送任载齐古二秀才洞庭宣城794年 中唐 · 孟郊
五言排律 押东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
文章者,贤人之心气也。心气乐,则文章正。心气非,则文章不正。当正而不正者,心气之伪也。贤与伪,见于文章。一直之词,衰代多祸,贤无曲词。文章之曲直,不由于心气。心气之悲乐,亦不由贤人。由于时故,今宣州多君子。闲暇而宽,文章之曲直织微。悉而备举,洞庭二客勉而。客去之,鼓其风波之词。吾知夫乐莫是行也,遂为诗曰。
引用典故:泣途穷 谢守
洞庭非人境,道路行虚空。
二客月中下,一帆天外风。
鱼龙波五色,金碧树千丛。
闪怪如可惧,在(一作至)诚无不通。
扣奇知(一作惊)浩淼,采异访(一作动)穹崇
物表即(一作积)高韵,人间访仙公
宣城文雅地,谢守声闻融。
證玉易为力,辨珉谁(一作调)不同。
从兹阮籍,且免泣途穷
怀南岳隐士二首(一作贯休诗)(一作赠隐者) 其一 794年 中唐 · 孟郊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衡阳市衡山
引用典故:煮石吃
千峰映碧湘,真隐此中藏。
饼不煮石吃,眉应似发长。
风榸(一作根)支酒瓮,鹤虱落琴床。
(一作谁)敩忘机者,斯人尚未忘。
湘妃怨(一作湘灵祠)794年 中唐 · 孟郊
 押陌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湘灵祠
南巡竟不返,二妃(一作帝子)(一作悲)逾积。
万里丧蛾眉,潇湘水空碧。
冥冥荒山下,古庙收贞魄。
乔木深青春,清光满(一作肃)瑶席。
搴芳徒有(一作自)荐,灵意殊脉脉。
玉佩不可亲,徘徊烟波夕。
楚怨794年 中唐 · 孟郊
 押元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汨罗江
引用典故:九门
秋入楚江水,独照汨罗魂
手把绿(一作芰)泣,意愁珠泪翻。
九门不可入,一犬吠千门。
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794年 中唐 · 孟郊
 押侵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临汝镇南潭
一雨百泉涨,南潭夜来深。
分明碧沙底,写出青天心。
远客洞庭至,因兹涤烦襟。
既登飞(一作青)云舫,愿奏清风琴。
高岸立旗戟,潜蛟失(一作互)浮沈。
威棱护斯浸,魍魉逃所侵。
山态变初霁,水声流新音。
耳目极眺听,潺湲与嵚岑。
谁言柳太守,空有白蘋吟。
汝州陆中丞席喜张从事至同赋十韵794年 中唐 · 孟郊
 押词韵第十七部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临汝镇
引用典故:白驹 若木
汝水无浊波,汝山饶奇石。
大贤为此郡,佳士来如积。
有客乘白驹奉义惬所适。
清风荡华馆,雅瑟泛瑶席。
芳醑静无喧,金尊光有涤。
纵情孰虑损,听论自招益。
愿折若木枝,却彼曜灵夕。
贵贱一相接,忧悰忽转易。
会合勿言轻,别离古来惜。
请君驻征车,良遇难再觌。
夜集汝州郡斋听陆僧辩弹琴794年 中唐 · 孟郊
 押东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临汝镇
引用典故:康乐
康乐宠词客,清宵意无穷。
徵文北山(一作窗)外,借月南楼中。
千里愁并尽(一作寂然静),一樽欢暂同。
胡为戛楚琴(一作瑟),淅沥起寒风。
石龙(自注:四壁千仞,散泉如雨。)794年 中唐 · 孟郊
 押青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临汝镇石龙涡
石龙不见形,石雨如散星。
山下晴皎皎,山中阴泠泠。
水飞林木杪,珠缀莓苔屏。
畜异物皆别,当晨景欲暝。
泉芳春气碧,松月寒色青。
(一作阴)力此独壮,猛兽亦不停。
日暮且回去,浮心(一作尚)未宁。
下第东南行794年 中唐 · 孟郊
 押庚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汨罗江
引用典故:伯鸾
越风东南清,楚日潇湘明。
试逐伯鸾去,还作灵均行。
江蓠伴我泣,海月投人惊。
失意容貌改,畏途性命轻。
时闻丧侣猿,一叫千愁并(一作生)
鸦路溪行呈陆中丞794年 中唐 · 孟郊
 押齐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鸦路溪
引用典故:泣楚玉
鸦路不可越,三十六渡溪。
有物饮碧水,高林挂青蜺。
历览道更险,驱使迹频(一作顿)暌。
视听易常主,心魂互相迷。
浪石忽摇动,沙堤信难跻。
危峰紫霄外,古木浮云齐。
出阻(一作徂)望汝郡,大贤多招携。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应怜泣楚玉,弃置如尘泥。
旅次湘沅有怀灵均794年 中唐 · 孟郊
 押虞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汨罗江
引用典故:三黜 小人儒
分拙多感激,久游遵长途。
经过湘水源,怀古方踟蹰。
旧称楚灵均,此处殒忠躯。
侧聆故老言,遂得旌贤愚。
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
骚文衒贞亮,体物情崎岖
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
五十爵高秩,谬膺从大夫
胸襟积忧愁,容鬓复(一作先)彫枯。
死为不吊鬼,生作猜谤徒。
吟泽洁其身,忠节宁见输。
怀沙灭其性,孝行焉能俱。
且闻善称君,一何善自殊。
且闻过称己,一何过不渝。
悠哉风土人,角黍投川隅。
相传历千祀,哀悼延八区。
如今圣明朝,养育无羁孤
君臣逸雍熙,德化纷敷
巾车徇前侣,白日犹昆吾
寄君臣子心,戒此真良图。
吴安西馆赠从弟楚客794年 中唐 · 孟郊
 押庚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湖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仙桃市
蒙笼杨柳馆,中有南风生。
风生今为谁,湘客多远情。
孤枕楚水梦,独帆楚江程。
觉来残恨深(一作心),尚与归路并。
玉匣五弦在,请君时一鸣。
游韦七洞庭别业794年 中唐 · 孟郊
 押词韵第十七部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
洞庭如潇湘,叠翠荡浮碧。
松桂无赤日,风物饶清激。
逍遥展幽韵,参差逗良觌。
道胜不知疲,冥搜自无斁。
旷然青霞抱,永矣白雪适。
崆峒非凡乡,蓬瀛在仙籍
无言从远尚,还思君子识(一作兹焉与之敌)
波涛漱古岸,铿锵辨奇石。
灵响非外求,殊音自中积。
人皆走烦浊,君能致虚寂。
何以祛扰扰,叩调清淅淅。
既惧豪华损,誓从诗书益。
一举独往姿,再摇飞遁迹。
山深有变异,意惬无惊惕。
采翠夺日月,照耀迷昼夕
松斋何用扫,萝院自然涤。
业峻谢烦芜,文高追古昔。
暂遥朱门恋,终立青史绩。
物表易淹留,人间重离析。
难随洞庭酌,且醉横塘席。
分水岭(一作东岭)794年 中唐 · 孟郊
 押东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南阳市鲁阳关
山壮马力短,马(一作路)行石齿中。
十步九举辔,回环失西东
溪水变为雨,悬崖阴濛濛。
客衣飘飖葛花零落风。
白日舍我没(一作去),征途忽然穷。